不即不离_不即不离的含义_不即不离的意思_不即不离组词
拼音与注音
- 拼音:bù jí bù lí
- 注音:ㄅㄨˋ ㄐ一ˊ ㄅㄨˋ ㄌ一ˊ
释义
“不即不离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最早来源于佛教术语,意为不接近亦不远离。在佛教哲学中,它指的是事物或现象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不同,但在本质上是统一的。这种观念强调了一种既不完全认同也不完全分离的态度,常用于描述人际关系中的适度距离。 . 佛教用语:不即不离,无缚无脱。始知众生本来成佛,生死涅槃犹如昨梦。(《圆觉经》) . 人际关系:形容既不亲近,也不疏远的态度。例如,在夫妻关系、朋友关系中,保持一种既不过分亲密也不过分疏远的状态。 . 哲学思想:众生和佛的关系,既不是等同,也不是两个个别体。后多比喻对人的态度,既不亲近,也不疏远。
近音词
- 不即不离(bù jí bù lí)
近义词
- 若即若离:形容关系或态度似近实远,似远实近,难以捉摸。
- 不亲不疏:形容关系既不亲密也不疏远。
- 不远不近:形容距离适中,既不太远也不太近。
反义词
- 亲密无间:形容关系非常亲密,没有隔阂。
- 形同陌路:形容关系非常疏远,如同陌生人一般。
词语组词
- 不即:不接近,不靠近。
- 不离:不远离,不离开。
- 即离:接近与远离,对立的两个概念。
词语造句
. 佛教语境:在《圆觉经》中,佛陀教导们要理解“不即不离”的道理,认识到一切法相虽异,但性体则一。 . 人际关系:小明和小红的关系总是不即不离,让人猜不透他们到底是好朋友还是普通的同学。 . 工作关系:张经理对待的态度总是不即不离,既不过分严厉,也不过于放任,因此赢得了大家的尊重。 . 家庭关系:夫妻之间如果能够保持不即不离的态度,既能保持彼此的独立空间,又能增进感情。 . 政治关系:国民党对袁世凯的态度一直保持在不即不离之间,表面上看似友好,实际上保持着警惕。
相关词
- 圆觉经:佛教经典之一,阐述了“不即不离”的哲学思想。
- 窥基:唐代著名佛学家,著有《成唯识论述记》,进一步解释了“不即不离”的含义。
- 苏轼:宋代文学家,曾在《周文炳瓢砚铭》中引用“不即不离”来形容道人的智慧。
- 《儿女英雄传》:清代小说,通过人物关系展示了“不即不离”的人际交往智慧。
- 黄远庸:民国时期的政治评论家,曾在文章中提到国民党对袁世凯的态度是“不即不离”。 “不即不离”不仅是一个佛教术语,也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中。它强调的是一种适度的距离感,既不过分亲密,也不过分疏远,从而保持一种和谐与平衡。无论是宗教信仰、人际关系还是社会交往,理解和运用“不即不离”的原则都能带来更多的智慧和和谐。